目標與宗旨

目標:
鼓勵青年閱讀和寫作,推廣文學
為香港文壇發掘新血,承繼本地創作傳統
出版青年作家的佳作,紀錄香港文學的發展

宗旨:
繼承一貫傳統,舉辦一年一度的徵文比賽,設賽前講座與展覽等活動,令文學更為普及。
藉大小講座激發青年創作意欲,同時培養其閱讀興趣,提高寫作能力,培育新一代年輕作家。
為青年與作家提供一個溝通的平台,迸發創作火花。
整理本會過去的文件紀錄和資料,上載至互聯網,並於講座時展出,讓大眾認識本會歷史,從而一窺香港文學的發展。
堅持推動文學作品的出版,印製「青年文學獎徵文比賽文集」,加強閱讀文學作品之風氣。
增加發表和出版作品的渠道,扶掖文學新人。
接受海內外以華文書寫之人士投稿,促進及提供機會予本地及其他地區作品的交流。

歷史

1972年,香港大學學生會為慶祝創校六十周年,舉辦大型活動「文化節」。「青年文學獎」( 下稱文獎 )乃文化節其中一個項目。文獎創立的宗旨,不是宣傳「反暴力」、「清潔香港」等口號,而是鼓勵青年創作。文獎初期提倡寫實文學,希望創作能反映社會現實,表達人生的體驗。八十年代中期之後,隨著文學觀的改變,文獎重點改為放在鼓勵創作上,對反映現實和純為藝術而創作的文學作品同樣鼓勵。縱然文獎創立初期提倡寫實文學,但文獎從來沒有規定參賽作品的題目和類型,讓參賽者擁抱更大的創作空間。

  

首屆比賽共有三百多篇來稿,評判從中選出了五篇得獎作品。至第二屆(即1973年),港大學生會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合辦。從此,徵文比賽由兩大合辦,加強了比賽的代表性。及後,比賽劃分了詩、散文、小說、劇本與報告文學五組,以鼓勵青少年創作一些重要但被忽略的文體。

  

在四十多年的歲月裏,文獎除了舉辦徵文比賽及出版文集外,還舉辦了文學講座、電影/步行籌款、文學營、文社及文學創作研習室等,為香港青年提供了不少文化藝術活動。文獎的資金及人力並非經常足夠,第四、十一、十五、十七、廿一及廿八屆之徵文比賽皆因此停辦。全賴各界(包括一眾參賽者、作家、贊助商和歷屆幹事)幫助與支持,文獎才得以將傳統延續,並發展成一個具規模的文學組織。

  

文獎不單是香港一年一度的文壇盛會,海外投稿亦十分踴躍,令徵文比賽更具生氣。青年文學獎協會踏入第四十七個年頭,邀請了更多本地院校學生參與協會工作,以期令協會發展更上一層。本會將繼續傳承使命,為文壇盡一分力。




本屆幹事會

第四十九屆青年文學獎協會幹事

聯絡:<ylaa49th@gmail.com>

職銜姓名院校
主席陳以心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系四年級
外務副主席梁恩淇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系三年級
內務副主席盧曉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二年級
財務秘書翁家安香港教育大學中文教育系五年級
外務秘書劉靖詩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四年級
外務秘書鄒楚瑶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一年級
內務秘書郭婉華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一年級
出設秘書柯穎珊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一年級
出設秘書符津龍香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文科碩士二年級
公關秘書黃嘉雯香港都會大學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系一年級
公關秘書侯思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二年級

名譽顧問

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、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

資助機構

香港藝術發展局


贊助機構

Piene Canding Writing Instruments


贊助機構

南堂花茶



贊助機構

ZEPPELIN HOT DOG